德國工業界看好中國改革前景 積極解讀中國經濟新常態
德國工業聯合會(BDI)日前發布題為習近平關于全新中國的決策專題報告,深入解讀中國經濟新常態,看好中國改革前景。作為德國乃至歐洲最大的企業聯合會,BDI涵蓋全德1萬多家企業和超過800萬從業人員,是德工業界最主要的利益代言人,對德國政府制定經濟乃至外交政策有重要影響。這份報告提出的3個主要觀點頗為引人矚目。
首先,報告認為,應該客觀、積極看待中國經濟新常態。報告說,從經濟學角度看,中國經濟在經歷了史無前例的連續30多年兩位數增長后,繼續這種高速增長是不可能的。從現實角度看,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由高儲蓄、高投資、低匯率、低薪酬、充足的剩余勞動力和大規模城鎮化驅動的快速發展,正在遭遇日益明顯的瓶頸。在發展中積累的資源錯配、環境污染、過度依賴外需、要素生產率低、發展不平衡、金融市場缺陷和人口老齡化等問題集中爆發,舊的經濟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在上述背景下,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國新一代領導集體作出轉變增長方式的重要決斷,強調不片面追求高增長,更多通過創新驅動發展,同時改善收入分配,擴大內需,提升服務業比重,促進可持續發展。中國經濟已進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而且這種更高質量的增長在全球仍是首屈一指。事實上,除了去年7.4%的增長略微低于7.5%的目標外,近年來中國經濟都達到了政府的既定增長目標,成為金融危機時代全球經濟的“穩定錨”。
其次,報告認為,中國市場對德國經濟的機遇大于挑戰。報告說,一方面,中國今年上半年股市、匯市振蕩引起的經濟波動對德國經濟影響十分有限,德經濟界大可不必恐慌。德當前最主要貿易伙伴仍是歐盟,2014年對華業務在德企中比例平均僅為11%,去掉較為特殊的汽車和科技行業,中國業務比重僅占7.4%。另一方面,中國領導人堅持推進改革增強了德經濟界對中國未來發展的信心。根據BDI問卷調查,在華德企普遍積極評價中國在外交、經濟領域的重大戰略規劃,把“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看成自身發展機遇而非威脅。報告認為,隨著城鎮化推進,中國中產階層將不斷擴大,市場潛力巨大,在全球的地位不言而喻。報告也指出,中國經濟發展也面臨著不少挑戰。調查顯示,德企的主要擔憂有中國經濟增速下滑、市場準入和投資限制、高素質人力資源短缺、知識產權保護以及本土企業特殊待遇等。
最后報告認為,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改革更不會失敗。報告說,近兩年來中國政府推行的簡政放權、“兩眾兩創”、財政和貨幣改革、擴大內需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已開始產生積極效果。同許多正在尋求新一輪增長動力的國家相比,中國有其獨特優勢。比如,政府對改革的緊迫性和必要性有非常清醒的認識,改革的動力遠大于阻力。從財政實力看,中國擁有較充足的財政空間和大量外匯儲備承擔改革成本。此外,中國國家權力相對集中,有利于改革措施沖破利益藩籬,且領導層靈活務實,應對危機能力突出。當然,在金融改革、國企轉型、法律體系、創新環境、市場準入等領域,中國還有不少改進的空間。這篇長達75頁的報告最后建議,中國和德國以及中國和歐盟之間應充分挖掘在創新、科技、研發等方面的合作潛力,加強在理念、技術、產品、服務和資本上的互動,進一步促進中國的改革和對外開放。
這是BDI首份關于中國的國別報告,引用了大量經濟數據和對在華德企的調查結果,內容翔實,在德經濟界引起不小的反響。據了解,BDI將于明年開設駐華代表機構,對中國經濟開展更加深入的研究。